媒体报导

中国古代的酒是如何酿造的?和现代白酒有哪些不同?2017-05-12 15:05:08

         古代饮酒都是豪情壮志,武松的三碗不过岗,酒仙李白的诗。按照现在酒的读书,42 45 52  还有更高的64等。以前人喝酒的能力也太强了。想必现在东北大汉也有点望尘莫及啊!那以前的酒是怎么酿造的呢?与现在我们的酒水又有什么不同?知乎上有一些解释。

作者:杨树

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799811/answer/64648495


来源:知乎


          据考,汉代已经出现了蒸馏器,古代的炼丹术据说也是使用的类蒸馏技术。然而器皿和技术是否曾用于酒的生产,在学术界是很有争议的。『元代引入蒸馏酒』学说是目前流传最广、最为学术界所认同的观点,其依据主要是古文献。清代檀萃的《滇海虞衡志》:『盖烧酒名酒露,元初传入中国,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』。清代章穆的《饮食辨》:『烧酒又名火酒,《饮膳正要》曰「阿剌吉」。番语也,盖此酒本非古法,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』。如果说以上文献只提『烧酒』其名,而不言蒸馏工艺,说服力不够,那么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·谷四·烧酒》:『 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。其法用浓酒和糟,蒸令汽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坏之酒,皆可蒸烧』。这里不仅提及『烧酒』关键词,连制作工艺都已描述出来,是『元代引入蒸馏酒』学说的最有力论据。

        而针对『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用途』这种考古问题,我是二重证据法的坚定支持者——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。

       首先,并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这个时期存在酒的蒸馏技术,怀疑其为蒸酒器的原因为该文物出土的墓葬区为酒库;

       其次,西汉开始,到有文献记载、可考证的蒸酒器出现的宋元时期,其间一千多年的空白期——没有任何蒸酒器的出土和文献记载。期间出土的几件蒸馏器都已被考证为炼丹、制药、蒸馏花露水所用。

654ffdedbe9bdb55e08c1b1bf9fc480e_b

         由上图可知:1、中国古代的酒是从谷物发酵酒起源的,发展到最终体,就是黄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、果物发酵酒(葡萄酒)是西域的舶来品,据史书记载,唐太宗平定高昌(今新疆境内)后引入技术,开始盛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、蒸馏酒是在发酵酒基础上实现了蒸馏工艺,提取了酒精成分和其他呈香物质(中国曲发酵特色的谷物蒸馏酒就是现今的白酒,果物蒸馏酒得到其他酒品,如葡萄酒蒸馏得到白兰地),这项技术据史书记载是元代自国外引入的。

         最后,来看主问题下面的三个小问题:1、古人不知道指的是什么时期,不过元代之前应该都不是什么烈酒,以发酵酒为主。酿酒工艺发达的繁华大城市,酒品质好点,酒精度可能也就不到十度,不过也达不到现在黄酒的水准;技术落后的穷乡僻壤,酒品质估计差点,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,跟啤酒差不多。怎么喝就看喝酒的场合(古代礼数很重要)和个人的酒量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、李白(701年~762年),唐代中期,根据上图的定位,正是各类发酵酒蓬勃发展的时期。根据其诗篇留下的迹象,其足迹遍及巴蜀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地,加之李白既称诗仙又称酒仙,极度爱酒,应该各种发酵酒都尝试过。由其诗中也可见: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白酒(其实是白色的酒,即浊酒)、《前有樽酒行二首》渌酒(绿酒)、《客中作》玉碗盛来琥珀光(黄酒)、《对酒七言古诗》蒲萄酒(葡萄酒,果酒)、《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》桂酒(配制酒),就不一一穷举了。总之,李白喝的是发酵酒,三五度到十度的都有。3、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中的重要人物,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尚有争议,但“三碗不过岗”应该确系小说情节。按照小说,因该发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宣和年间(1119年~1125年)。根据上图定位,应该是发酵酒向成熟过渡的时期。“三碗不过岗”指的是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的景阳冈,据《阳谷县志》记载,当时此处人烟稀少(不然也不会有老虎…)。这么偏僻之处,酿酒的工艺不会太高,加之小说原文有提到店家给武松“筛酒”,即是去掉浊酒表面的原料及酵母等杂质、并温酒挥发掉一定的甲醇。武松喝的应该属于三四度的浊酒,跟现在喝啤酒差不多,喝十八碗现在很多人也可以……

         所以,以前的酒跟我们现在的白酒是不一样的。若是现代人回过去,想必可以喝倒一排古人啊!